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0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65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97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49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250篇
内科学   208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科学   160篇
综合类   491篇
预防医学   227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44篇
  1篇
中国医学   124篇
肿瘤学   9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5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7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5 毫秒
95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suppressorofcytokinesignaling,SOCS)在经典型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中的临床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SOCS1的表达情况,DNA直接测序法检测SOCS1基因突变,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SOCS1甲基化发生情况,旨在研究SOCS1在MPN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期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探索新的途径。结果 100例MPNs患者中有37例(37%)存在SOCS1基因甲基化,44例polycythemia vera(PV)有15例(34%)存在SOCS1基因甲基化,48例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有19例(38%)存在SOCS1基因甲基化,8例primary myelofibrosis(MF)有3例(37.5%)存在SOCS1基因甲基化;对照组病例共173例患者中有21例(12%)存在SOCS1基因甲基化:93例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有15例(16%)存在SOCS1基因甲基化,30例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有4例(13.3%)存在SOCS1基因甲基化,30例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有2例(6.7%)存在SOCS1基因甲基化,20例健康志愿者未发现有SOCS1基因甲基化;MPNs患者中SOCS1基因甲基化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SOCS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表明SOCS1基因甲基化可导致SOCS1基因基因表达降低;SOCS1甲基化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于非甲基化患者(P〈0.05),SOCS1甲基化的MPNs患者较非甲基化患者更易进展为典型MPNs,无甲基化患者未见外周血计数、年龄的相关性;SOCS1基因全序列测序未发现突变。结论 MPNs患者中存在SOCS1基因甲基化,且甲基化导致其基因表达降低,提示SOCS1基因甲基化对疾病发展有提示作用;SOCS1基因甲基化与MPNs患者年龄、外周血细胞计数相关;SOCS1超甲基化可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或伴JAK2突变,这些改变可能代表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952.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2(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2,HMGA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148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标本组织中HMGA2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膀胱组织中无HMGA2蛋白表达,肿瘤组织中随病理分级和分期增加,HMGA2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HMGA2蛋白在G1、G2、G3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1.3%、60.3%、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HMGA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3.3%和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随访2~95个月,复发64例,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中HMGA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7%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 HMGA2蛋白表达在膀胱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组织,HMGA2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复发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数目无相关性.检测HMGA2蛋白有助于膀胱癌的诊断及预后的评估.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MA2 in bladder cancer , analyze its correlations to clinicopathologic and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HMGA2 protein in 148 specimens of bladder cancer and 30 specimens of normal bladder tissues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try, its correlations to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as no expression of HMGA2 protein in normal bladder tissues,whil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HMGA2 protein was getting higher with the increase of tumor pathology grade and stage. The positive rate of HMGA2 protein was 21.3% in G1 bladder cancer, 60. 3% in G2 bladder cancer, 82.1% in G3 bladder cancer, its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P<0. 001). 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han in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43.3% vs 72. 7%, P=0. 003).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95 months, patients of recurrence was 64,HMGA2 protein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ce than with non-recurrence (54.7% vs 25.0%, P=0. 007). Conclusions The expression of HMGA2 protein was highly in bladder cancer, the positive rate of HMGA2 protein expression was related with classification,TMN stage and recurrence, but not with sex, age, tumor number (P>0. 05). The detec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HMGA2 protein is in favor of 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bladder cancer.  相似文献   
953.
目的 探讨经尿道肿瘤剜除术治疗黏膜下型膀胱平滑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黏膜下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32 ~ 78岁,平均59岁。表现为排尿梗阻3例,排尿刺激症状1例,肉眼血尿1例及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1例。病程1周~4年,平均23个月。B超检查均发现膀胱内占位性病变,肿瘤平均最大直径3.0(2.0 ~3.5)cm。CT检查示肿瘤形态完整,增强后较均匀轻度强化。4例IVU检查发现膀胱充盈缺损。6例膀胱镜检查均提示膀胱黏膜下占位,黏膜表面光滑。6例均行膀胱镜下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膀胱平滑肌瘤,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2例位于侧壁、体积较小肿瘤以激光剜除,4例体积较大肿瘤以电切镜剜除)。肿瘤基底部活检后,电灼肿瘤基底及创缘。 结果 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膀胱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排尿通畅,排尿刺激症状明显缓解,血尿消失。术后中位随访时间58(4~15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 病理检查是确诊黏膜下型膀胱平滑肌瘤的主要手段。经尿道肿瘤剜除术治疗黏膜下型膀胱平滑肌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54.
目的评估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8分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2月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入选标准:前列腺根治术后Gleason评分≥8分,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随访资料完整。应用Kaplan-Meier 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9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平均随访时间为(51.7±25.8)个月,16例(55.2%)患者生化复发,5年无生化复发率为40.2%。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95.8%,5年总生存率为84.8%。单因素分析显示,辅助治疗组5年无生化复发率为75.2%,显著高于未行辅助治疗组的0(χ2=11.514,P=0.001);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放疗组5年无生化复发率为100.0%,显著高于辅助内分泌治疗组(60.0%)及未行辅助治疗组(0,χ2=12.369,P=0.002)。将年龄、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病理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切缘及辅助治疗类型纳入多因素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辅助治疗类型是高级别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无生化复发...  相似文献   
955.
目的 通过建立选择性切断大鼠感觉/运动神经联合胫骨骨折的动物模型,检测周围神经损伤对骨折愈合过程中CGRP表达变化的影响,为治疗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基础.方法 Wistar大鼠90只分为3组,每组30只,前根运动神经切断+胫骨骨折组(ART组)、后根感觉神经切断+胫骨骨折组(PRT组)、单纯胫骨骨折组(...  相似文献   
956.
UPA和CD44s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它们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type plasmivnogen activator,UPA)和细胞黏附因子标准型(Cell coheresive factor,CD44s)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 收集乳腺癌标本86例、腺瘤46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UPA和CD44s阳性表...  相似文献   
957.
目的观察左旋精氨酸(L-Arg)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及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L-Arg组(B组),A组患者于主动脉开放时经上肢静脉滴入5%葡萄糖注射液50ml;B组患者给予L-Arg,总量为200mg/kg,于主动脉开放时经上肢静脉滴入,30 min内滴完。分别于转流前(T_0)、开放主动脉后30 min(T_1)、CPB后6h(T_2)和24h(T_3)采集患者动脉血测定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钙蛋白T(cTnT)浓度、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2组内不同时点血浆cTnT、SOD、MDA、IL-6及TNF-α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MDA水平T_2与T_1比较及B组SOD水平T_3与T_2比较除外,P均<0.05),2组间比较T_0、T_1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_3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L-Arg可显著降低血浆cTnT、TNF-α、IL-6和MDA的上升幅度,提高SOD活性(P<0.05)。结论 L-Arg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58.
目的 观察Gleason 10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及疾病变化过程,总结该类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21例初诊为前列腺癌、Gleason 10分、行手术去势加抗雄激素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初诊年龄56~85岁,平均73岁.PSA 8.9~261.0 ng/ml,平均60.8 ng/ml,其中6例PSA≤20 ng/ml.行核素骨扫描发现骨转移16例.予双侧睾丸切除术加氟他胺或比卡鲁胺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PSA,以后每3个月随访PSA.治疗后6个月为单纯内分泌治疗观察终点.6个月内PSA未降至<4 ng/ml且无远处转移者加用局部外放射治疗,伴骨转移者使用基于多西他赛与泼尼松的全身化疗.患者死亡为研究终点.结果 15例初诊PSA> 20 ng/ml患者中,5例治疗后6个月内血清PSA未降至正常水平,其中4例伴骨转移.该4例子全身化疗后PSA均未降至正常水平,3例1年内死亡,1例诊断后19个月死亡,1例疾病局限患者予外放射治疗,PSA下降至正常水平8个月后出现肿瘤进展,诊断后11个月死亡.10例治疗后6个月内血清PSA降至正常水平,其中3例分别于诊断后第19、28、36个月死于肿瘤,7例存活.6例初诊时PSA≤20 ng/ml患者中3例治疗后6个月内PSA未降至正常水平,其中2例伴骨转移予化疗后于1年内死亡;1例PSA下降至正常水平但仍出现肿瘤进展,全身多发骨转移,化疗无效,1年内死亡;1例4年后因前列腺癌死亡;1例随访6个月,PSA降至0.07 ng/ml. 结论 Gleason 10分前列腺癌肿瘤进展迅速,抗雄激素治疗疗效不佳,行伞雄激素阻断后6个月内PSA无法下降至正常水平患者病情进展凶险.初诊PSA≤20 ng/ml且病理证实Gleason 10分者可能预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959.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技术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对19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下肢血管造影动静脉三维动态扫描成像.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结论 MR三维动态增强移床扫描成像技术操作简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960.
目的系统了解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导致心律失常的机制及心律失常类型与处理。方法研究2009年7月~2010年6月在宣武医院及内蒙古北方医院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患者共142例,在术中与术后出现心律失常与处理情况。结果 5例患者在术中或(和)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均得到恰当处理后好转,未出现不良后果。结论颈动脉支架血管内治疗致心律失常的几率很高,但只要处理得当,可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